《金刚经》解读 - 第18天:尊严与乞讨,佛家乞食制度

《金刚经》解读 - 第18天:尊严与乞讨,佛家乞食制度

因 + 缘 = 果

- 因: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,如图中的种子。

- 缘:是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,如图中的阳光、土壤、水分等。

- 果:是指由因和缘相结合而产生的结果,如图中的西瓜。

在教化因缘的过程中,佛教乞食又发展出了其他的功能。

首先,能够破除行乞者的骄慢之心,对于富贵贫贱没有挑选的余地。

其次,能够破除乞食者对美味的迷恋。因为行乞得来的食物好坏都有,味道也不同,所以对食物就没法再有更多的要求了。

再次,通过没有贵贱之分的乞食,破除众生等级高低的不平等观念。这在印度历史上是很了不起的创举,也是佛教立世的根本。

《图说金刚经》第二章第四节

在此基础上,还衍生出一条戒规,就是“次第乞”。迦叶尊者为了让穷人下辈子不再受贫穷之苦,乞贫不乞富,即专化穷人,有钱人家他走过去也不化。而须菩提为了巩固富人上辈子的因缘果报,专化富人,不化穷人。佛知道后,说二人心不平等,心中有高低贵贱的差别,以致不能对众生一视同仁。从此以后佛就规定,比丘们进城里不分贫富贵贱,要挨门挨户去乞取,这家供养不够就到下一家,这叫“次第乞”。持这个戒,是为了彰显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。

《图说金刚经》第二章第四节

实施过程细节——知行合一

- 作为斋僧要注意修行事项,

-- 对于乞食成功与否——不受心魔诱惑

-- 对于乞食成果优劣——不受味蕾诱惑

- 对社会带来的正能量传递,

-- 持此戒为彰显佛家众生平等思想

-- 破除众生等级高低的不平等观念

因为乞食成为修行的一部分,所以佛家行乞时很讲究威仪。入城行乞时,穿上最隆重的袈裟,左手持钵,按顺序次第乞食;乞来的食物以维持生命为限,心中不能有贪婪的念头,所以得到食物时不要兴高采烈,得不到也不要垂头丧气。得来食物之后,还要再分配,先要拿一份分给因看守精舍寺庙而没有去化缘的其他比丘,再拿一份分给真正的乞丐穷汉,还要分一份供飨诸道鬼神,最后一份才轮到自己填饱肚皮。

这样的乞食行为,本身就在佛法的指导下进行,而具体实践的过程,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启发佛法,对众比丘的修行产生积极影响。所以,乞食作为主要的事件出现在导入部分,是佛祖的精心安排。

《图说金刚经》第二章第四节

- 供飨[xiǎng]:使享用;享受;摆供品以祭祀。

人世间被许多虚妄之相所迷,哪里来的了清净心!没有清净心,哪里来的了正念冥想!没有正念冥想,怎能看得清虚妄之相!看不清自然迷迷迷,甚至迷至三恶道——地狱道、饿鬼道、畜生道。

当下每件事都可作为修行点,吃饭、行走、排队、交谈、睡觉、洗澡、工作、学习等,皆可修行,用心感知到底是什么在掌握我们的命运。“佛祖精心安排”言传不如身教,直接谈大道理,听者要么抵触、要么没听见,能让其静下心才能思考其中奥义所在。

依次第乞食

种福田

人如果布施、行善,就像农夫在田里播种,将会收获福慧之果,所以在家的众生供养僧人饭食、积德行善,就是种福田。

僧人按时乞食,主动将众生播种福慧的机会送到眼前,这也是布施行善,也是种福田。

《图说金刚经》第二章第四节

次第乞

不能越过穷人家只向富户乞食,即不能放弃送给低等贱民种福田的机会而只度化贵族,众生一律平等,不能按个人的好恶选择。只有逐门依次乞食,不加挑剔,才能消除烦恼,圆满地完成乞食的修行。

一个绳结象征一个未知的考验,只有不加选择地次第开释,才能最终达到乞食的目的。

注:七个结表示多乞不过七家。

《图说金刚经》第二章第四节

- 次第:按顺序一个个来

【分享反馈】

Q(L):[机智]

A:[哈欠]一觉起来

Q(L):[奸笑]

A:这睡觉感觉很奇怪,犹如夏天那般炎热,又有阵阵凉风从身上划过,感知当下季节特征

温馨提醒:13~15点未时,保护血管多喝水。

(小肠经把食物里的营养都吸收得差不多了,都送到了血液里边,血液里边就满满当当的,就像上下班时候街上的车,十分拥挤。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喝一杯空腹水,或者是茶也行,这是用来稀释你的血液。因为人体这个时候血液营养很高,很粘稠,所以要稀释血液,这样才能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。)

Q(L):好多年没有感受到秋天了

A:按照之前简易时间管理,我将每天划分为5个可用时间段:7~9点、9~11点、13~15点、15~17点、19~21点

每段2小时,共10小时

在7点前、14点左右、20点左右,做适当的活动及运动,自我感觉事宜为好。

在7点半左右、11点半至12点、17点半至18点,早中晚正餐,早上吃好、中午吃饱、晚上吃少;可在此基础上新增10点左右水果、16点左右小食,共5餐,即:少食多餐。(运动与饮食错开至少半小时)

等等还有其他类型事项,各种事项穿插其中,像不像是一曲交响乐,这种节奏感的掌握,对我们做时间管理很是重要,能有效应对生活种种,使得繁而有序。可我们有感知到这种节奏感吗?有去把握好这种节奏感吗?有享受这种节奏感吗?

人是为了活着而生活,还是为了生活而活着?让我们把时间管理做起来吧~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数据